作者 林铮 2020-02-01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
根据考古资料,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14C测定,时代为距今10800~9700年。
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广西桂林市甑皮岩和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都发现了距今为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这些都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之一。
这些陶器的特点是:
质地粗糙疏松,出土时大多是碎片,很少有可以复原成形的整器。
烧制的原料是就地取土,都含有大小不等的砂粒,其中大者可达8毫米左右,各遗址所含的砂粒也不相同。
烧成温度一般在700 ℃上下。这些遗址无一发现窑炉遗迹,可能是平地堆烧的。
器形简单,都是泥条盘筑或手捏成型的。以罐、钵类的小件水器和食器为主。
稍晚于上述遗址的有:
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距今7500~6900年);
河北武安县磁山文化(距今7450~7285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6960~6730年)。都发现的较发达的陶器制作遗存。
与前相比,制陶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陶片的数量大大增加,陶质有了砂质、泥质和夹炭陶。
颜色有灰陶、红陶、黑陶和白陶。
尤其是在河姆渡文化(第四文化层下部)发现了少数彩陶。
在裴李岗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座横穴窑,尽管结构不明,但表明已采用窑炉烧制陶器。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全国各地都有人类生存,都大量使用陶器,成为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标志和代表。陶器的生产上有了很大进步。
选料上已经会选用那些易于成型,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都比较小的易熔粘土做为制瓷原料,有时还夹砂、炭化后的草木碎叶和谷壳以及贝壳等。
成型方法:捏塑、泥条盘筑、又出现了模制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慢轮和快轮成形法出现(慢轮出现于仰韶文化中期,快轮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
烧制上普遍使用了窑炉,目前各地发现的陶窑已经有100多座。
仰韶文化的彩陶,龙山的蛋壳黑陶和商代的白陶是中国古代早期陶器制作杰出成就的代表。
中国古代陶器的制作成就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装饰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制作精良如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商代的白陶,在当时都是领先于世界所有其他文化的。
造型最有特点的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三足器,汉唐以后的人物、动物雕塑则更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