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
图为故宫博物院开幕时的神武门楼
原载:《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15期
作者:周冉
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经历过几次大的浪潮:晚清是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抢劫;日本侵华方针中,文物掠夺是其重要组成,他们曾专门派本国专家到中国搜罗考察,公开或秘密将大批珍贵文物运回本土;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国家文物政策只规定清代乾隆以前的文物不能出口。清乾隆以后如嘉庆、道光时期的很多官窑瓷器、书画以极便宜的价格流失海外,也有因为鉴定失误,把明代、清早期文物当成仿制品卖掉的;改革开放后,文物走私泛滥,内地文物走私到中转站香港,随后流散到中国台湾、美国、东南亚,甚至丹麦、荷兰等地。
中国近代文物保护走过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古代艺术品收藏中心,故宫博物院的上百万件藏品命运同样多舛。
故宫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这个数字几乎无法统计,“故宫和中南海、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沈阳故宫等是一个整体,古代都是宫苑禁地,它们的文物都是互相交流的。《女史箴图》原来在故宫的建福宫花园摆放,后来放到了圆明园,从圆明园流失了,现在在大英博物馆。好多不是故宫流失出去的,但也是皇宫的一部分,特别是圆明园。所以很难说故宫流失了多少,不如整体地去看清代皇家宫廷到底流失了多少,也许更容易厘清一些。但要想找到准确的数字,那是非常难的。”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曾经这样说。
目前世界上有几十个国家的博物馆藏有清宫旧藏文物,这些文物流失于各个历史时期,多数有战争和政治原因。今天的故宫博物院依然是保存清宫旧藏文物最多的地方,“全世界的博物馆几乎都是金字塔形的藏品结构,塔尖上是镇馆之宝、珍贵文物,腰身是量大面广的一般文物,底层的是待研究、待定级的资料。故宫博物院是个例外,它是倒金字塔,也就是珍贵文物占93.2%。”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这样骄傲介绍故宫珍藏,并在今年年初公布了故宫文物清理的最新汇总结果——“1807558件套,有整有零”。但是,到底流失了多少?
败家的末代皇帝
除却八国联军无法统计的疯狂掠夺,清末故宫珍宝流出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宫人监守自盗。1912年清帝名义上退位,溥仪关起门来做皇帝,清末小朝廷依然占据紫禁城。军阀统治社会动荡,紫禁城绝不是铁板一块,宫中人人自危,很多人常常偷走一些小物件卖掉换钱防身。小小年纪的溥仪并不擅长管理,偷盗愈演愈烈,这些人很快把目光集中在耀眼的建福宫。建福宫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宝库,这里存放着乾隆皇帝最爱的珍玩字画、金银法器,乾隆死后这里的东西原样加锁封存,几代皇帝下来从未启封。
溥仪也察觉到了宫中的偷盗,洋老师庄士敦曾告诉他,他所居住的地安门街上,有许多家古董铺子,铺子老板不是宫里的太监就是内务府官员,里面卖的大多是从宫里偷出来的东西。在亲信的怂恿下,溥仪决定清点建福宫珍宝。